时光染白了双鬓,岁月镌刻出深深的皱纹。毛久银,这位农广战线一名老兵,32年来,始终坚守那颗不变的初心,用行动践行着一名基层农广校校长的执着与追求。
河北省宽城县地处燕山深处,潘家口水库上游。群山环抱,八山一水一分田,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农民理念落后,成为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脱贫致富的瓶颈。这些现实问题,也给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面对农民对乡村发展山区特色产业和早日摆脱贫困的期盼、面对办学队伍力量薄弱和经费短缺等重重困难,1990年,26岁的毛久银毅然肩负起宽城满族自治县农广校校长的重担。
牢记使命 奋勇争先
上任伊始,毛久银就带领办学人员不辞辛苦深入农户、库区移民家庭,了解需求;走访基层乡村干部,造访省校、市校,虚心求教;抓住机遇,主动向上级领导汇报请示。在他的带领下,学校的精神面貌有了质的飞跃,女教师占比80%的办学队伍活力十足,先后被授予“巾帼文明岗”称号、“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称号,为农广校赢得了荣誉。宽城县农广校在2008年全国县级校办学水平评估中被评为“a级校”。
讲究方法 深化教改
毛久银上任后,针对农广校教学实际,不断研究探讨教学方式方法,从管理到教学到实践,形成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教学模式。他研究的《教师联教计酬百分考核》《幼教保姆式教学方法》《餐饮式教学模式》等得到了学员们的认可,多次受到县委政府、市农业局、市农广校、省农业厅、省农广校的表彰与奖励。
抢抓机遇 搭建平台
2004年,原农业部开展“阳光工程”培训,毛久银积极主动向主管部门争取培训任务,率先在本县试点示范,总结经验模式,用成绩赢得了市、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认可,并在县农广校加挂了宽城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的牌子。先后开设家政服务、建筑工、电工、电焊工、沼气维修工、农机手等16个市场急需且用量大的工种,六年累计培训18128人,农广校成为贫困山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阵地,一大批农民依靠技能就业创业,实现了“培养一人 致富一家 带动一片”的良好社会效益。2010年,由于工作劳累,毛久银的声带撕裂,需要手术治疗。大家都劝他及时住院手术,但他仍坚持在一线指挥,每个培训班,从组织宣传发动,到课程设置、师资配备、实训实践操作,他都亲力亲为,直至培训结束才安心去医院治疗。由于延误了手术时间,至今落下嗓音沙哑的病根。
矢志不渝 勇于担当
2014年,原农业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工程,毛久银积极争取承担培育任务,在他的努力下,宽城县成为了全国首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一类示范县之一。七年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2873人,596名学员成为专业种养大户,带动农民科技示范户1690户,发展设施蔬菜550亩,改造低产栗园1100亩,幼树改接350亩,新建栗园578亩,改造苹果低产园270亩,新建“三优一化”苹果园112亩,引进蔬菜新品种11个,引进板栗新品种8个,发展香菇700亩,为农民增加收入7712万元。亮甲台乡团山子村是毛久银多年的科技培训联系点,在毛久银的引领指导下,团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司左民成立了伯源食用菌种植合作社,吸收会员30人。司左民带头种起了香菇,引领农户发展香菇生产80万袋,年收入达4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由2300元增长到现在的5800元,该村从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了如今的先进村。
毛久银32年来,默默耕耘,用行动诠释着“不怕困难、勇于创新、奋发向上、超越自我”的农广精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的事迹也得到了各部门的肯定,2001、2011年分别被中央农广校、承德市政府授予“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2019年被推介为全国基层农广校优秀校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激励着毛久银在新发展阶段砥砺前行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