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年前,他带着满腔热忱投入到农广校教学中,致力于向求知若渴的农民朋友传播农业新技术,让一方百姓在希望的田野上实现“高产出”。十三年中,他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和产业扶贫,让广袤的耕地释放出“高效益”。他就是黑龙江农广校安达市分校校长韩仁波。
韩仁波1997年毕业于东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专业,同年7月他回到故乡安达参加工作,2009年韩仁波被任命为黑龙江农广校安达市分校校长。他深知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农广校所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不仅是培训农民,还要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通过数年的一线农技普及基层工作的历练,他更了解农民的急难愁盼。如何让农广校走进农民心中、如何将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更好为农民服务,成为帮助农民实现增收创富的“神器”,成了韩仁波苦苦思索的问题。韩仁波不会忘记,他刚被调到农广校时的情景,全校招生工作正处在低谷,办学条件和环境亟待改善;他也不会忘记,当时农民在“多予、少取、放活”等政策的激励下,有更多农民想学一技之长,走出“一亩三分地”去到外面的世界“勇闯天涯”。韩仁波校长想在农广校这一沃土上开辟出一条新航线,带领农民朋友航行在广袤无垠的黑色“瀚海”上。于是,他带领甘于为农民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安达农广人,开启了“破冰之旅”。
多点发力 积极改善办学条件
黑龙江农广校安达市分校成立于1983年, 2003年加挂了“安达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牌子,承担起了安达市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培训任务。韩仁波在抓好日常招生工作的同时,还加强农广校自身建设。始终把农广校的硬件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打铁还需自身硬,他多方筹措资金,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办公条件,陆续配备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和办公设备。他在原有7名教研员的基础上,又聘请了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教师15人,充实师资队伍,以期能够很好完成繁重的教学培训任务,为学校日后发展夯实了基础,增添后劲。
多年来,安达农广校在韩仁波的带领下,事业发展、教学教研等各项工作均取得了长足进步。安达农广校多次荣获黑龙江省农广校先进集体荣誉称号,韩仁波本人连续10年获省农广校先进工作者、最美农广人等荣誉称号。
牵手名校 让星星之火燎原
2010年,韩仁波把招生工作重心转移到联合办学上,他积极协调,精心组织,合理安排,与东北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成功对接,走出了一条特色“联合办学”之路,培养出了一大批具有专业技术水平的农业生产带头人,引领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
韩仁波深入全市14个乡镇、116个行政村,把招生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基层干部身上,培训致富带头人、领头雁。全市千余名基层党员干部,都到农广校进修学习过,经过“充电”,他们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建设的行家里手。
安达市焱生养殖有限公司法人肖强,根据家乡的资源条件组建了公司,发展淡水养殖。由于不懂专业技术,公司连年亏损,效益不理想,于是肖强报名参加了安达农广校与东北农大联合开办的水产养殖专业培训班进行学习。肖强在农广校学习期间,韩仁波多次到肖强的养殖场调研指导,2018年在韩仁波的引导下,肖强扩大了养殖规模,吸收了本村13户入股,壮大公司规模,扩大水产养殖面积,产值现已突破百万。
阳光培训 促农民创业增收
韩仁波从安达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菜单”灵活授课,与安达市的龙宇焊接技校、曙光微机学校、龙妹家政服务中心联合办班,开展了电焊、微机、家政等专业的对口培训,先后举办各类培训班近200期,累计培训有外出就业意愿的农民达4万人。
安达市升平镇板子房村村民李超,中学毕业后回乡务农,为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他外出务工,但苦于没有专业技术,两年间始终没有挣到钱。2016年春,李超报名参加了农广校电焊专业培训,顺利拿到结业证。在韩仁波的推荐下,李超来到了黑龙江省建筑安装总公司就业。经过不懈努力,现在李超已经成为公司的顶尖焊接能手,年收入近10万元。
高素质农民培训 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韩仁波从明确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精选培训教材、优化师资配置等方面入手,带领安庆市农广人培训高素质农民。根据安达地域面积广、农民素质参差不齐、农业经营项目多的实际情况,韩仁波创新了“实时课堂”“田间课堂”“空中课堂”,对不同的农民进行多种形式的培训。自2015年承担高素质农民培训工作以来,安达农广校已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700人、村级技术员190人、脱贫攻坚带头人70人、青年农场主60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人才100人、农村经营管理人才150人。
韩仁波说:“同样是在一亩三分地里精耕细作,你看经过专业培训的高素质农民,经营收益大大高于没培训过的农民。我们农广人的梦想就是力争培训更多高素质农民,帮助他们在乡村振兴中成为产业兴旺带头人。同时,让广大农民借助互联网搭上‘云’快车,轻点鼠标就能把黑土地产的农副产品卖到全国各地,获得更高收入。”
韩仁波在农广战线工作已13个春秋,作为农广人,畅想未来时,他充满了信心,他说将继续带领团队,拼搏奋进,砥砺前行,力争为农民教育培训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